《這是英格蘭》是英國電影制片人西恩·邁德斯的力作。這部影片通過一個敏感男孩的視線關注撒切爾時代“光頭仔”的社會情況。2006年10月進入羅馬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最終奪得評委會特別獎。 【“光頭仔”的故事】 英國本土導演西恩·邁德斯的新作《這就是英國》是一部以其親身經歷為原型的半自傳體作品,故事圍繞一群生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光頭仔”而展開。“光頭仔”這一群體可謂是英倫街頭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外表通常是光頭,穿小馬褂和大馬靴。他們喜歡足球,音樂,喝酒,聊天。“光頭仔”有自己的音樂和樂隊,身上刻有黑色的十字架紋身,以直率,真性情為行為準則。不同于朋克的憤世嫉俗和冷漠,“光頭仔”們通常都很活潑和理性。 1983年的英國,日不落帝國已經盡顯疲態。12歲的叛逆少年沙恩的生活因為兩件事而改變:他的父親在英阿戰爭中陣亡,而他自己則在放學回家路上與一群“光頭仔”們不打不相識并成為他們中最小的一員。導演西恩·邁德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他11歲的時候,由于14歲的姐姐交了個16歲的“光頭仔”男朋友,他也就自然成為這個團體中的“小不點”。跟著大哥們四處混、追女孩的生活讓西恩•邁德斯記憶深刻,也使得他對這一題材影片的處理顯得相當得心應手。 【特殊年代的英倫風情】 曾經執導過《巡回表演》和《羅尼,錢在何處?》等短片的西恩•邁德斯一向把自己定位為一位“地區化”的導演,將其電影版圖鎖定于英國中部地區偏東一帶——也就是他出生與成長的地方。因此,《這就是英國》身上也毫無疑問的帶有濃厚的本土色彩。西恩•邁德斯用誠實的態度和精彩的蒙太奇手法將那個特殊年代的英倫風情娓娓道來,典型風景、新聞報道銜接起影片的各個重要轉折點。影片起始就是一長串1983年的英國新聞畫面,與阿根廷開戰,戴安娜結婚,鐵娘子撒切爾鐵腕鎮壓罷工等等。除了這些重大事件,還穿插了許多輕松卻意義深刻的鏡頭,如英國舉國穿健美褲健身的風潮,喇叭褲,fish and chips!!!……簡直可以讓親身經歷過這一時代的觀眾產生一種“昨日重現”的錯覺。 《這就是英國》與西恩·邁德斯的上一部電影《死人的鞋子》一樣拍攝于中部城市伯明翰,但就如其片名一樣,這部電影事實上已經超越了西恩·邁德斯的“中部地區偏東一帶”的地域特色,而是成為那個年代下整個英國的縮影。片中值得挖掘的其他深刻含義同樣不少,例如“光頭仔”中年歲最大的Combo與沙恩的關系實際上是一對一種泛化的“父與子”關系的影射。而在影片中頻繁出現的種族主義言論代表了西恩•邁德斯對于世界的觀感與認識,他說:“當今天那么多人對英國出兵伊拉克表示反對的時候,我想讓大家看到,當年的英阿戰爭才是更荒謬的。” 更多>>